《被討厭的勇氣》(1、2 集)-讀後分享

(2023/02/07)

Hi!好久不見!前陣子因為學業加上我的懶惰,所以好久沒有出新的文章了。趁著最近剛考完學測的空閒時間,我想來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看的書-《被討厭的勇氣》。

它總共有兩集,分兩本,內容都是由一位哲學家,以及一位年輕老師的對話問答組成,白話易懂。

第一集主要是介紹「阿德勒心理學」的核心概念,談論的範圍比較廣。第二集則是把重心放在「教育」、「愛」、「何謂幸福?」、「如何實踐?」的探討。

建議兩集都看,能藉此更完整的融會貫通阿德勒心理學的理念。

我從這兩集中各挑了三個我覺得有趣的觀點 (前三個第一集,後三個第二集) 來跟大家分享,希望你們會喜歡。

那我們就,開始囉!

目錄

否定心理創傷

阿德勒明確否定心理創傷這種原因決定結果的「決定論」,主張與之對立的「目的論」,認為結果本身就是目的,原因只是一種捏造出來的理由。

舉個例子,假設你的一位朋友,從小受父母虐待,長大後像個被輸入程式碼的機器人一樣,只會聽從別人的命令。

若是站在決定論的角度想,會認為就是因為從小被父母虐待,所以長大以後才會這麼的聽命於人。

而站在目的論的角度想,會認為他是故意這麼做的,因為他的目的是為了能讓父母高興、讓父母能關注自己,同時也不想要自己再花力氣去想做事的辦法,進而製造出自己被父母虐待的形象。

大部分的人可能跟我當初一樣,會站在決定論的角度思考,因為這很好懂,聽起來非常合理。但是我知道決定論以後才發現,哇!原來還可以這麼想,真是個嶄新的觀點。不過我在知道目的論之前,好像就看過身旁的人用目的論的方式在看問題,即使他們根本不知道目的論是什麼,真心佩服他們。

課題分離

這是阿德勒心理學中很重要的概念。

白話一點講就是:「搞清楚這件事跟誰最有關係。」

如何「切割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」,在人際關係的經營中占有一席之地。人際關係的紛爭幾乎都是因為踏入了別人的課題,或是別人踏入了你的課題之中所產生的。

書中有個明顯的例子是「學業」這個課題。當父母要求孩子讀書時,不妨想想這是「孩子的課題」,還是「父母的課題」,若孩子的課題被父母踏入,帶來的結果就是爭吵。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決定看重學業的程度,然後自己承擔結果,因為這個結果,並不是由父母來承擔。

那麼要如何精確地分辨是誰的課題呢?可以去思考,做這個決定的結果,由誰來承受?或者,分辨自己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。

當你與別人的課題分離清楚後,你會覺得輕鬆許多,你也可以比較清楚的知道,自己的底線在哪,別人的底線在哪。最終,你能把人人都當成是你的夥伴,這就是阿德勒認為的,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-「社會意識」。

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

書中將人生比喻為舞者在跳舞,舞者在跳舞時並沒有目的,就只是在當下盡情地舞動,不會停在原地,也不會去想要停在哪裡。

意思就是,要活在「當下」

大多數人可能將人生當作一條線,從出生開始畫出大大小小的各種曲線,想要完成某些目標,最後抵達線的終點-死亡。這種人生稱為「變動式人生」,也受到了佛洛伊德的決定論影響,在你達成目標之前,人生彷彿一直在半路上,還沒有真正開始,若是突然因為意外死亡,人生會有種沒有過完的感覺。

而阿德勒提倡的是「實現式人生」,認為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。書中用粉筆畫線來比喻,當你拿粉筆畫下一條線,然後仔細觀察時,你會發現,這條線是由一連串的點所構成的。這樣的人生沒有目的,也不會回顧過去,就是單純認真的過著當下的生活,且隨時處於終結的狀態,好比為人生的「此時、此刻」,打下一盞聚光燈,你既看不到過去,也看不到未來。

你可能會覺得,這也太可怕了吧,沒有目標的人生怎麼活?作者用「旅行」來比喻,你一踏出家門,旅行就已經開始了,而且抵達目的地前的每個瞬間都是旅行,就算途中出狀況折返,你也不會說你沒有旅行。簡而言之,旅行的重點並不是目的地,而是「過程」。

我想阿德勒的意思是,我們只需要在當下認真的做每一件事,包括玩樂,你就會不知不覺的到達一個高度,一個你滿意、可以接受的樣子。若是你因為意外而結束生命,也不會感到遺憾,因為你已經認真的過著每個幸福的當下了,你也沒有什麼目標還沒達成,認真的過著當下的生活,就是你的目標。

教育的目標是「自立」

這邊說的自立,不是經濟上的,而是心靈上的。

阿德勒認為,諮商並不是「治療」,而是「再教育」。諮商輔導者跟教育者本質是相同的。

學生未來要在社會上自立,成為一個大人,需要了解各種不同的知識,而教育就是讓學生朝向自立發展的「協助」,而非「介入」。

那麼要如何做到這件事呢?答案只有一個:「尊敬。

與阿德勒同一年代的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這麼說:「所謂的尊敬,就是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的模樣的一種用心關照。」這樣的尊敬可以讓對方對你產生信任,對方會願意聽你說話,而且你接受了他,相當於鼓勵 (賦予勇氣) 給他。

阿德勒心理學蠻注重教育這個部分,他認為,教育不只是一個主要課題,也是最大的希望。想要多了解的人可以看第二集。

否定賞罰

我們對否定「罰」可能還覺得合理,認為它對人的身心靈發展都是不好的,懲罰也不能完全制止脫序行為等。

但是否定「賞」是怎麼一回事?獎賞不是可以鼓勵學生向上爬嗎?我們接著看下去。

獎賞確實可以鼓勵學生往上爬,但是會帶來「競爭行為」,甚至讓學生覺得自卑,比不上他人。如果學生自己沒有意識到這種競爭行為不應該存在的話,到最後會演變成「人人都是我的敵人」,那就完全背離了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這樣的理念。

獎賞也無法讓學生自立,因為學生專注的並不是獲得自立所需要的知識,而是獎賞本身帶來的短暫快樂,那就違背教育的目的了。且阿德勒心理學認為,稱讚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,目的是要「操控」。

選擇愛的人生

前面有提到自立的部分,而「」也可以幫助自立。

為什麼呢?首先我們要先知道,自立其實就是「擺脫以自我為中心」。我們剛出生時,以自己是「世界的中心」這樣的身分來活著,藉由自己的脆弱,來讓大家關注「我」,因為這樣才能活下去。

若是持續保持這樣的狀態,長大以後就會變成以「自殘、不得志」來引起大家的關注、害怕等,進而操控他人,也就是所謂的情勒。

而「愛」為什麼能幫助自立呢?因為當你這麼做時,就能切換人生的主詞,將「我」變成「我們」,朝著兩人共同的幸福去努力。

阿德勒認為,所謂的愛,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。若是持續抱持著這樣的想法,就能將「我們兩人」變成「我們所有人」,將愛擴及到整個共同體,達成「社會意識」,也就是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。

此外,阿德勒否定「命中注定的人」這樣的想法,他認為所謂的「命運」是要用自己的手去打造的,打造出足以稱為命運的關係。那些在等待真命天子/女的人,可能因為在人際關係中曾經受挫等(編造出來的理由),因此「親手排除了所有的可能人選」,迴避能達成自立的「愛的任務」(目的)。

結語

總而言之,「被討厭的勇氣,就是讓自己變得自由的勇氣!」、「去愛的勇氣,就是讓自己變得幸福的勇氣!」。

不管你認不認同阿德勒心理學,這都是一次很好的意見交流。

這兩本書對我來說,影響甚遠,無法用三言兩語表達。這兩本書同時也是我,開啟閱讀興趣的鑰匙,我很感謝當初送書給我的人。

阿德勒表示:「了解人類並不容易,個體心理學 (阿德勒心理學) 恐怕是所有心理學中最難學以致用的了。」不過我們到死亡的前一天,都還有實踐的機會呢!

我在打文章時,還突然連想到《海賊王》,因為故事中的主角魯夫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非常看重夥伴的人,他帶著這樣的個性到處去冒險,甚至把敵人化作夥伴,藉此壯大了自己的團隊。這似乎跟阿德勒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,太有趣了。

書中其實還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我沒有提到,那些就等待你們自己慢慢挖掘囉。希望你們會喜歡這次的好書分享。如果有問題或想要分享感想、意見交流的話,歡迎在下方留言,或私訊我的 Facebook 、Instagram,下次見,掰掰🙂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